Skip to content

2025.6.7 升研升博指导会

2025.6.7 升研升博指导会.wav

2025年6月7日 升研升博指导会议记录

会议开场与背景

当前就业环境深度分析

AI冲击下的就业现实

  • IT行业是最早开始裁员的行业
  • 连硅谷教父和美国顶尖Computer Science项目学生都在抱怨找不到工作
  • 谁是最大的竞争对手:AI技术

陈老师个人经历分享

  • 大四末期找工作经历: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生
  • 实习经验极少:一个月实习,只上台讲过一次课
  • 面试体验:在上海面试十几个学校,每次都被"碾压"
  • 心理变化:从准备考研到被新加坡教育咨询公司录取,再到最终回老家工作
  • 传奇性:从上海名校到镇上中学,人生规划的不可预测性

核心理念:Future-proof Your Career

一万小时定律与心流状态

理论基础

  • 一万小时定律:任何行业要做到非常好,需要投入足够时间积累
  • 心流状态:效率是平常10倍,创造力提升7倍
  • 学习效率研究:心流状态下1小时相当于别人5小时

实际案例对比

  • 陈老师举例:两人都选择计算机专业

  • A同学:从小喜欢数学,初中参加乐高建模比赛,高中自己写代码做游戏

  • 陈老师:计算机课最容易让他睡觉,完全是因为"有前途"才选择
  • 5年、10年后的差距:A同学1小时相当于陈老师5小时,10年相当于50年

新闻系女生转CS成功案例

  • 原专业:新闻系
  • 转换过程:传媒转Computer Science
  • 现状:在亚马逊工作
  • 启示:即使不是从小的兴趣,通过努力也能成功,但效率差异明显

压力与创造力的关系

  • 期末复习困境:希望1-2周学完一学期内容
  • 高压状态下解决难题的困难
  • 创造力产生环境:轻松愉快状态 vs 高压状态
  • 生活体验:散步时突然解决思考很久的问题

职业选择的根本原则

核心建议

  1. 不要太着急:不要急于寻找哪里工作机会最多、哪个行业最赚钱

  2. 先想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:这是成为百万富翁最快的捷径

  3.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肯定是赚钱最多的

可替代 vs 不可替代的工作

  • 容易被替代:基本的、规则明确的工作
  • 不容易被替代:能够创新的领域、能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

Sora出现后的行业反应

  • 普通人担心:广告界、电影界会被冲击
  • 顶级创作者反应:非常欢迎,因为解放了创造力
  • 具体变化:原来需要大量时间人力做Demo,现在几句话1分钟就能出片
  • 关键区别: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不会被替代

讲座结构安排

两大板块

  1. 求职板块

  2. 生活板块

具体分板块

  1. 美国:虽然现在情况不好,但仍有很好机会

  2. 欧陆:这几年去欧洲的同学比较多

  3. 新加坡:永远的大热门

  4. 其他地区:澳洲等,性价比不是特别高(除澳洲外)

就业 vs 读博两条路径

差异性

  • 审核标准完全不同
  • 准备材料不同
  • 重要资源不同
  • 时间线不同

建议

  • 尽量不要"既要又要也要"
  • 最好有一个focus
  • 两边同时进行非常困难

国内优势

  • 毕业后2年内都算应届生(跨国企业基本2年时间)
  • 可以先尝试国外,再catch国内秋招cycle

时间线分析:一年制 vs 二年制

一年制硕士的挑战

课程压缩背景

  • 原本硕士都是2年
  • 一年制产生原因:为想要全职工作又想拿硕士的人设计
  • 课程特点:压缩课程,很多安排在晚上(方便上班族)

具体案例:新国立、南阳、TUM亚洲校区

  • 课程安排:双倍速上课
  • TUM更极端:一门课一门课上,2-3周上完一门课

找工作挑战

  • 找工作是一份全职工作:准备材料、海投、笔试面试
  • 双倍速上课 + 全职找工作 = 极度忙碌
  • 心理准备:必须做好在上课同时进行秋招的准备

解决方案

  • 延长项目时间:12个月变18个月
  • 争取暑假短期实习或RA
  • 给自己缓冲时间,搞下一轮秋招(实际上是毕业后的招聘)

读博申请时间分析

一年制申请博士的困境

  • 申请时间:12月、1月份
  • 入学时间:8-9月份
  • 可用科研时间:仅3-4个月
  • 现实问题:3-4个月内发一篇文章几乎不可能
  • 结果:相当于本科毕业情况申请,没有赚到便宜

一年制读博的正确策略

  • 争取一进去就跟导师做项目
  • 两个学期都用满3个学分的科研项目学分
  • 争取在导师实验室"没有节假日"地工作
  • 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

二年制的优势

  • 找工作优势:暑假实习机会(最大优势)
  • 实习意义

  • 让公司"test drive"你这个人才

  • 公司喜欢就会留下来
  • 没有职位也能给好的推荐信
  • 成为快速通道进入企业
  • 读博优势:一年半时间做科研,比3-4个月出文章几率大很多

美国求职详细指南

当前形势分析

政治环境影响

  • 很多人因为政治环境不去美国
  • 竞争对手减少
  • 国内的人也在减少竞争
  • 研究经费虽然在砍,但竞争的人相对减少

中美关系与科技需求

  • 两国领导人利益冲突主要在科技领域
  • 美国科技行业最需要的是国际人才
  • 陈老师个人经历:在社会科学领域,美国学生的统计能力都很差
  • 具体例子:博士生统计比陈老师还糟糕,同事连简单算术都算不清楚
  • 如果国际人才进不了美国,死得最快的是科技企业

实际案例

  • 学生拿到英特尔芯片部门研发职位
  • 需要申请特殊工作签证,等待6个月
  • 英特尔硬生生等了他6个月
  • 说明:如果他们能找到本地人,需要等6个月吗?显然不需要

策略建议

  • 到处都要申请:因为政治形势随时可能变化
  • "翻脸就翻脸",明年可能完全不同想法
  • You never know what may happen

已毕业学生案例

  • 克莱蒙特材料专业 → 赛默飞做癌症药物研发
  • 英特尔毕业生
  • 卡内基梅隆生物专业 → VIP公司(中国大型甜味剂公司)

美国招聘周期与文化

招聘时间线

  • 与国内秋招时间相似
  • 大量校招:基础岗位基本通过校招
  • 2年项目时间安排

  • 秋季:主要招聘季

  • 春季:补充机会
  • 暑期:实习(Internship)
  • Full-time最佳路径:Intern return offer

求职文化核心:Networking

与中国内推文化的对比

  • 中国内推

  • 需要"同门师兄弟"关系

  • 同一个实验室,一起2-3年的圈子
  • 校友关系作用有限(举例:厦门校友见面很客气,离开后微信再没联系)
  • 讲究同源同属的内在圈子
  • 美国内推

  • Merit-based:基于能力的推荐

  • 哪怕没有深刻关系,只是校友也会真的帮忙
  • 移民国家特点:流动性大,没有固定小圈子
  • 只要有能力,就值得推荐

Coffee Chat详细操作指南

陈老师亲身经历

  • 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找工作
  • 导师强调Informational Interview的重要性
  • 不是面试,而是采访方式了解行业
  • 打入别人圈子的最佳方法

Cold Call文化

  • 在美国完全可以cold call
  • 美国梦的典型方式:所有人都可以做梦
  • 只要愿意,可以敲任何企业的门
  • 最简单方法:LinkedIn找校友
  • 甚至非校友也可以:"I came across your profile, interested in your company, could we have coffee?"

印度同学的成功案例

  • 中国同学太内向
  • 印度同学能做到:任何面试前,5个面试官中3个他都见过了
  • 而且这3个人对他印象都很好
  • 结果:基本不需要面试了

Networking机会与资源

三大Networking渠道

  1. 导师资源(理工科学生最容易的)

    • 导师的师兄弟在好企业
    • 应该现在就开始联系校友
    • 把导师、专业的已毕业学生在哪些单位搞清楚
    • Say hi并建立联系
  2. 学术会议

    • 千万不要浪费时间和中国同学喝酒
    • 这是见人的最好机会
    • 不要只参加学术会议,要参加行业会议
    • 学校里的工程协会、行业年会都是机会
  3. Coffee Chat锁定目标企业

    • 锁定最想去的企业
    • 看专业在这些公司的校友是谁
    • 不限制只联系中国人,其他人也可以联系

行李建议

  • 不要浪费空间带衣服
  • 带中国特产:台湾牛轧糖、凤梨酥等
  • 吃的东西最容易打开话题
  • 联系校友时提到带了家乡特产

招聘会与宣讲会策略

9月招聘季安排

  • 招聘会:企业集中招聘
  • Info Session:更重要,每个企业半小时-45分钟宣讲
  • 优势:时间更长,可以问好问题,在投简历前建立印象

准备要求

  • 在任何正式场合出现前必须Be prepared
  • 如果对企业没做Research,不要去Info Session
  • 问的问题如果Google能找到就是减分
  • 要问只有这个人才能回答的问题

Touch Point策略

  • 在面试前制造多个接触点
  • 精准对准5-10个最重要目标企业
  • 做很多搜索:了解职位、团队、重要人员

Coffee Chat具体操作

邮件准备

  • 不要用ChatGPT偷懒写一模一样的邮件
  • 如果两个人在隔壁桌收到相同邮件:减分
  • 必须个性化:读对方profile,说明对什么感兴趣
  • 准备针对性问题

会面管理

  • 时间:一般15-20分钟
  • 聊得好可能延长到1-2小时
  • 心理预期要低:10份邀请能回1份就很好
  • 最容易被打败的是玻璃心
  • 不断被拒绝是常态

问题准备要求

  • 非常重要的行业了解
  • 公司了解
  • 对要见的人的了解
  • Google能找到的问题:减分
  • 机器人能回答的问题:减分
  • 要问只有这个人才能回答的问题

礼仪要求

  • 不要太紧张,愿意出来聊的人都很nice
  • 美国交往重要礼节:Always thank you
  • 24小时内发thank you letter
  • Information interview后、面试后都要发
  • 正式场合总是感谢没错

建立长期联系的策略

留钩子技巧

  • 会面时要记得留一个"钩子"
  • "Your insight is so helpful, could you refer me to 2-3 other alumni in other companies?"
  • 给对方任务,你去执行,然后回来汇报
  • "非常感谢你介绍的这些人,他们也跟你一样nice,帮助我很多"

建立Mentor关系

  • 他的任何建议都要Take seriously
  • 不管有用没用,都要去做
  • 做完后Go back汇报效果
  • 把一次见面变成长期关系

忌讳事项

  • 第一次见面就问能不能内推:关系结束
  • "Ask for referral that's the end of the relation"
  • Coffee Chat重点是学习行业、公司、个人信息
  • 内推是他愿不愿意的事情

推荐阅读资源

两本圣经

  1. 《Never Eat Alone》

  2. 《The 20-Minute Networking Meeting》

建议:

  • 去其他地方的同学也应该看
  • 飞机上20小时可以看这两本书
  • 没空看可以用"得到"听书,半小时了解内容

Career Center资源利用

重要性强调

  • Make them your best friend
  • 任何国家的Career Center都要成为最好朋友

常规服务

  • Orientation:CV、Cover Letter、Networking教学
  • 一定要对他们好,建议带礼物给Career Center
  • 国际学生工作很不容易,他们需要支持

Coach服务价值

  • 最害怕的是非常执着要找工作的国际生(每周甚至每天都来)
  • 建立友好关系的好处:

  • 有相关机会会最早通知你

  • 提供Mock Interview机会
  • 有的甚至请企业进来做大规模Mock Interview

时间线管理

关键原则

  • 一定要抓紧时间线
  • 在任何正式场合出现前Be prepared
  • Always be prepared

具体安排

  • 9-12月:投递期
  • 春季:暑期实习补充机会
  • 实战经验极其重要
  • 很多难找工作的行业通过实习突破

实习机会争取

  • 学校Project机会一定要争取
  • 外聘老师(正在企业工作的老师)比学术老师更有用
  • 争取跟外聘老师做Project:课内可以做,但变成隐形实习
  • 充实简历的机会

加拿大求职指南

优势分析

  • 距离美国近:地理优势
  • 移民友好:对移民非常友好的国家
  • 工作签证:3年工作签证

挑战与现实

  • 人口少:优点也是最大缺点
  • 工作机会有限:相比美国较少
  • 发展空间:不如美国高大上,大公司机会相对少

适合专业

  • 科研、工程类机会还可以
  • 生命科学、环境等有工作机会

招聘特点

  • 不如美国卷:招聘节奏温和一些
  • 愿意培养新人:哪怕没有实习经验,中小企业愿意收
  • Co-op系统强大:工程专业自带实习机会,算学分

对零经验友好

  • 美国越来越不喜欢招零经验的人
  • 在美国没有实习经验很吃亏
  • 建议:去美国读短项目又想找工作的,趁在国内时搞实习经验

时间线(相比美国宽松)

  • 了解政策和目标行业
  • 9-12月:投递参加Career Fair
  • 春季:中小企业机会(招聘周期更短,更临近用人时间)

欧洲求职指南

核心特征:务实主义

排名观念

  • QS每年把欧洲学校排得很后面,他们不Care
  • 不关心你是什么大学、QS前几名
  • 关心你能不能做事

美国对比

  • 美国只有少量行业看排名(金融、咨询、Investment Banking)
  • 其他行业完全可以务实选择性价比高的大学
  • 地域可能更重要:企业招聘最多来自周边学校
  • 想去硅谷科技公司:去硅谷旁边学校,从高到低排一排都申请

欧洲匹配文化

  • 申请时课程匹配最重要
  • 要把课程介绍全部发给他们匹配
  • 读博也是,找工作也是:都看匹配度

招聘特点

分散招聘

  • 没有美国那样强的校招
  • 根据企业需求滚动发布职位
  • 最忌讳海投:不可能做到匹配

精准策略

  • 非常精准的申请策略
  • 宁可多花时间看最适合的企业
  • 看自己最适合的项目

最大挑战:语言

工作vs长期发展

  • 只工作2-3年回国:英语够了
  • 想长期工作:必须学当地语言
  • 大部分企业希望你会讲当地语言

重点推荐国家

  • 荷兰、德国、芬兰、丹麦
  • 其他国家在文化、签证、机会方面可能不是最好

优势行业

  • 看当地比较优势的行业
  • 他们做得比较好的行业可以重点关注

博士机会突出

欧洲博士特点

  • 博士是正规职位,不是学生身份
  • 按岗位制申请,待遇非常好
  • 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人最终去读博
  • 可以过得很滋润

与美国对比

  • 美国读博:Low income贫下中农,饿不死但不能发财
  • 欧洲读博:可以过得很好,很滋润

时间线与策略

2年项目安排

  • 开学前了解当地情况
  • 硕一:申请实习,争取进去就找老师做科研
  • 课程很紧,很多同学硕一没做科研项目
  • 暑假:做小项目,自己创造简历内容
  • 硕二上学期:申请全职职位
  • 没拿到return offer:开始申请博士

Coffee Chat在欧洲

  • 也可以使用,但效果不如美国
  • 更注重匹配而非Networking
  • 如果不匹配,哪怕Networking出色也拿不到职位
  • 匹配 > Networking

办事效率挑战

  • 欧洲办事效率很低(类比:只有机关单位2点半上班,出去吃饭2小时)
  • Coffee Chat难度大,Follow up次数要比美国多很多
  • 需要非常耐心
  • 沟通关键点:展示匹配度
  • "I'm here, I can hit the ground running"

香港与新加坡求职指南

基本情况

毕业生就业案例

  • 有在本地读书留下来的
  • 有去其他国家再到新加坡香港就业的
  • 企业不错:芯片公司、能源公司、科技公司

共同特点

  • 大部分是一年制项目
  • 学生签转工作签政策友好
  • 科技和工程类需求量大

求职文化差异

香港特点

  • 广东同学非常有优势(会说广东话)
  • 很多时候工作语言是普通话,不是粤语
  • 会讲广东话是很大优势
  • 校招文化:类似内地,通过校招放出较多初级职位

新加坡特点

  • Networking文化类似美国
  • 非常务实的东南亚文化
  • 不需要太多自我推销,但愿意接受Cold Calling
  • 可以敲门,不需要很熟悉

时间线对比

香港时间线

  • 9-11月:秋招高峰(类似内地"金九银十")
  • 11-12月:拿Offer
  • 1-3月:春招补录
  • 4月:确认
  • 实习极其重要:应该争取冬天或其他时间短期实习

新加坡时间线

  • 8-9月:前期准备,搞热关系
  • Coffee Chat非常重要
  • 笔试Assessment很重要,非常标准化的面试流程
  • 春招补录
  • 4-5月:Offer确认
  • 6月:入职

差异化策略

香港

  • 时间线非常密集:9月开始就很紧张
  • 实习经验极其重要
  • 除非有真正的兄弟关系,否则Networking效果有限

新加坡

  • Network做得更大一点
  • 本地经验包括帮老师做Research Assistant
  • R.A.经历也算本地经验
  • 可以争取校内R.A.机会增加本地体验

澳洲简要介绍

基本特点

  • 有自己独特的行业
  • 移民政策虽在收紧,但相对其他国家仍友好
  • 工签时间全球最长:可达4年
  • 4年时间申请后续工作机会
  • 建议自己查阅详细信息

总体求职趋势总结

各国特点对比

美国

  • 身份是最大问题
  • 但竞争可能在减少,反而是机会

加拿大

  • 就业优势明显
  • 移民友好

英国(未详细讲解)

  • 很难找工作
  • 时间线比较短
  • 机会主要集中在金融
  • 实业比较少,对理工科专业不够友好
  • 但也有同学留在英国研究所

澳洲

  • 工签时间优势突出(4年)

欧洲

  • 科研机会比工作机会更多

友好度变化趋势

  • 友好的国家相对还是友好
  • 不友好的国家更加不友好
  • 美国虽然越来越不友好,但如果真想去,现在竞争少可能是好机会

国内求职详细指南

就业优势

校招机会

  • 全世界海投最有效的地方
  • 人口基数大,企业用校招方式最有效
  • 3000-5000人投简历,筛选到300-500个面试

校招 vs 官网投递的区别

  • 校招:企业来找你(They are coming for you)
  • 30个学生竞争 vs 3000个学生竞争,难度完全不同
  • 校招是快速通道进入企业

应届生政策

  • 毕业后2年内算应届生
  • 跨国企业基本给2年时间
  • 不需要竞争社招,对留学生有利

面试挑战

全球最难面试

  • 国内HR不需要很友好,因为你不来有其他人来
  • 分分钟碾压求职者

MBA项目对比案例

  • 美国某MBA项目:排名很前,基本百分百就业
  • 100个学生里30个去高盛,其他去Amazon等好企业
  • 同项目学生回国面试字节跳动、滴滴:连笔试都过不了
  • Amazon面试都过了,国内面试没过

技术面试要求

  • 提前搞清楚目标公司鄙视什么
  • 技术面不是开玩笑的
  • 在去之前把功课做好,不要到快回国时再想

内推与实习策略

内推特点

  • 确实挺有用,但需要关系铁的人
  • 不是关系铁的人不会给你内推

实习建议

  • 2年项目想毕业就回国工作:建议实习回国
  • 实习做得好可能变成Return Offer
  • 反面考虑:如果能在国外留2-3年,以社招身份竞争更有优势
  • 特别是国外比国内有几年技术领先的行业

成功案例

  • 学生在Airbnb工作几年,被派到国内部门
  • Global pay:在中国拿美国工资
  • 长期留在中国,薪水比别人高很多

时间线与准备

行业时间线差异

  • 金融企业:7-8月开始招聘
  • 不同行业有自己的时间线
  • 抢人厉害的行业开始更早

标准化考试

  • 中国实在太卷
  • 中国人"杀遍全球所有考试"
  • 任何考试中国人参与都要更新题库
  • 如果不研究面经、笔试经验,一脸天真去填性格问卷会吃亏
  • 但要做好准备:能不能每天都是那样的人

必要准备

  • 面经是最重要的
  • 连这个功课都没做,活该找不到工作

时间线安排

  • 金九银十:主要招聘期
  • 11-12月:拿Offer
  • 春招:补录
  • 一般毕业线1年内

地域考量

行业聚集效应

  • 例子:汕头同学去华为杭州,不愿回广东
  • 原因:杭州类似机会特别多,换工作容易
  • 地域的行业集群效应要好好考量

海外招聘资源

Lockin China平台

  • 专门网站:锁定中国留学生
  • 常年带企业到国外抢人
  • 新国立、南阳每年都有很多企业招人
  • 举办很多招聘会

获取信息渠道

  • Career Center网站和平台
  • 搞清楚怎么发布消息、Info Session、职位
  • 千万不要像在管理学院一样被通知三次Compulsory Meeting还不出现
  • Information Get是最重要的事情

博士申请详细指南

三种博士项目类型

1. 项目制(美国为主)

  • 申请特点:导师作用相对较小
  • 经费来源:学校经费为主
  • 招生方式:每年固定名额,统一招进来
  • 课程安排:第一年上课,第二学期或第一学期末开始导师互配
  • 经费变化:博一博二系里出钱,博三开始可能需要导师经费或自己找R.A.

2. 导师制(英联邦国家)

  • 主要国家:英国、香港、新加坡、澳大利亚
  • 申请特点:导师作用很大,需要套磁
  • 经费情况:澳大利亚有学校奖学金但数量有限
  • 案例:澳洲博士申请,导师很热情很快录取,但奖学金要等到次年5月才知道结果
  • 等待期:如果导师没有直接经费,等待期比较长

3. 职位制(欧洲大陆)

  • 性质:博士是工作,科研岗位
  • 申请方式:跟申请普通工作流程完全一样
  • 与学生身份申请:情况完全不一样

申请要素重要性对比

项目制申请

  • 最重要:老师推荐信 + 文书
  • 文书重点:本科或硕士阶段科研经历

导师制申请

  • 最重要:研究计划
  • 关键点:看出科研水平,是否导师关心的方向
  • 套磁:与老师沟通,看两人是否Match

职位制申请

  • 最重要:研究计划与职位对接
  • Cover Letter:求职性质的Cover Letter
  • 文书风格:偏求职性

时间线差异

项目制时间线

  • 10-12月:集中申请(大部分12月截止)
  • 1-3月:面试时间
  • 4月15日:美国统一确认时间(成熟体系)

导师制时间线

  • 相对宽松
  • 除了正常时间线,有钱时随时可以开职位
  • 可以关注学校网站、公众号滚动推送的职位
  • 不在Cycle内的博士职位和奖学金机会

职位制时间线

  • 非常灵活,滚动招聘
  • 像工作一样,不需要特别早准备
  • 与老师的联系很重要
  • 申请时间因为滚动性质,不需要特别早

文书风格差异

美国文书特点

  • 第一段要讲历史:把前面历史想一遍找动机
  • 重视做事情的动机、成长叙事
  • 兴趣从哪里来,很长铺垫

欧洲求职信特点

  • 非常简单直白
  • 不要讲历史
  • 一上来就说为什么匹配
  • 对职位几点要求你能做什么
  • 有哪些经验和推荐与之对应

简历差异

  • 美国简历:不用照片(种族争议),不讲年龄、籍贯
  • 国内校招:要求年龄、婚姻状况等信息
  • 各地风格不同,不要用一个文件到处投

文书回答的核心问题

美国文书:"你为什么值得被培养?"

  • 重点:有没有一样的Passion
  • 用心流理论:没有Passion怎么可能失败100次还继续做

导师制文书:"我为什么适合你的研究?"

  • 重点:匹配度

职位制文书:"你来了能上班吗?"

  • 重点:直接工作能力

总结建议

核心原则

  1. Future-proof your career:做你喜欢的事情

  2. 一年制要比别人更快:更早开始准备

  3. 二年制要把暑假用好:实习机会宝贵

  4. Networking很重要:导师关系、Career Center是最好朋友

  5. 学会规划时间线:根据今天的时间线框架规划自己的时间

资源利用

  • Career Center:成为最好朋友
  • 校友网络:提前布局
  • 导师资源:理工科最容易的渠道
  • 学术会议:Networking机会
  • 行业会议:找工作重要机会

心态建议

  • 不要有玻璃心:国外找工作就是不断被拒绝
  • 做好长期准备:不同路径需要不同策略
  • 保持开放心态:政治形势、市场情况随时变化
  • 精准投入:选择Focus的方向,不要既要又要

补充细节与实用技巧

行李准备建议

实用建议

  • 不要浪费空间带衣服
  • 带中国特产:台湾牛轧糖、凤梨酥等可以吃的东西
  • 吃的东西最容易超越文化障碍,打开话题
  • 联系校友时提到带了家乡特产:"When I come, I'll bring some local treats"

Coffee Chat的具体细节

邮件模板要求

  • 绝对不能用ChatGPT写一模一样的邮件
  • 如果两个人在隔壁桌收到相同邮件是减分项
  • 必须个性化:仔细阅读对方LinkedIn profile
  • 说明对他的什么方面感兴趣
  • 准备只有这个人才能回答的问题

会面实际操作

  • 时间控制:15-20分钟,聊得好可能延长到1-2小时
  • 不要太紧张,愿意出来聊的人都很nice
  • 美国重要礼节:Always thank you, 24小时内发thank you letter
  • 任何正式麻烦人的场合都要感谢

美国求职的具体策略

三大Networking渠道详细分析

  1. 导师资源(理工科最容易)

    • 现在就开始联系导师的已毕业学生
    • 搞清楚自己专业、导师的学生在哪些单位
    • 不要等到出国才开始准备
  2. 学术与行业会议

    • 千万不要浪费时间和中国同学喝酒聚餐
    • 这是见人的最好机会
    • 不要只盯学术会议,要关注行业会议
    • 学校工程协会、行业年会都是宝贵机会
  3. 精准企业Coffee Chat

    • 锁定5-10个最想去的企业
    • 研究这些公司的校友背景
    • 不要只联系中国人,要打开视野

印度同学成功策略解析

具体做法

  • 任何面试前,5个面试官中3个都见过面
  • 且这3个人对他印象都很好
  • 结果:面试几乎变成走过场
  • 功夫在面试外,不在面试时
  • 中国同学相比太内向,缺乏主动性

国内求职的严峻现实

技术面试难度对比

  • 陈老师带的美国MBA项目学生:Amazon面试都能过
  • 同样学生回国面试字节跳动、滴滴:连笔试都过不了
  • 国内HR不需要友好:你不来有其他人来
  • 分分钟碾压求职者的心态

面试准备的重要性

  • 如果连面经、笔试经验都不研究,"活该找不到工作"
  • 中国人"杀遍全球所有考试",任何考试中国人参与都要更新题库
  • 不能一脸天真去填性格问卷
  • 必须提前搞清楚公司"鄙视什么"

欧洲求职的特殊性

办事效率挑战

  • 欧洲办事效率极低(比喻:只有机关单位2点半上班)
  • 出去吃饭可能2小时后才能见到人
  • 留学生都痛恨他们的办事效率
  • Coffee Chat difficulty很大,需要非常耐心
  • Follow up次数要比美国多很多

沟通策略

  • 任何沟通重点:展示匹配度
  • "I'm here, I can hit the ground running"
  • 一进来就能马上工作,马上开始做事

博士申请的文书差异

美国文书风格

  • 第一段要把"祖宗八代"历史想一遍
  • 寻找做事情的动机
  • 重视成长叙事:兴趣从哪里来
  • 很长的铺垫和背景介绍
  • 核心问题:"你为什么值得被培养?"

欧洲求职信风格

  • 非常简单直白
  • 根本不要讲历史
  • 一上来就说为什么匹配
  • 对职位要求的几点你能做什么
  • 有哪些经验和推荐与之直接对应
  • 核心问题:"你来了能马上上班吗?"

简历格式的地域差异

美国简历要求

  • 绝对不用照片:避免种族歧视争议
  • 不讲年龄、籍贯等个人信息
  • 避免任何可能引起歧视的信息

国内校招简历

  • 要求年龄、婚姻状况等详细个人信息
  • 与美国完全相反的要求

重要提醒

  • 千万不要用一个简历/文书到处投
  • 每个地方风格不同,会闹大笑话

校友反馈的重要性

对未来学弟学妹的价值

  • 你们是同一个项目培养出来的最重要样本
  • 申请情况分享对后面同学非常重要
  • 工作信息也是重要参考
  • 校友会/基金会会系统收集信息
  • 分享时不会与个人信息挂钩,不用担心隐私

会议结束语:记住Future-proof your career,做你喜欢的事情,这是面对AI时代最好的策略。今天晚上的内容就是抛砖引玉,给大家提供分析庞大问题的框架。